(大正藏 第52册 No.2103 第0097页)
大唐三藏圣教序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二(节选)
唐麟德元年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

三藏圣教序
太宗文皇帝(唐太宗 李世民)

盖闻:
二仪有像,显覆载以含生。
四时无形,潜寒暑以化物。
是以:
窥天鉴地,庸愚皆识其端。
明阴洞阳,贤哲罕穷其数。
然而,
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,以其有像也。
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,以其无形也。
故知:
像显可徴,虽愚不惑。
形潜莫睹,在智犹迷。
况乎:
佛道崇虚,乘幽控寂。
弘济万品,典御十方。
举威灵而无上,
抑神力而无下。
大之则弥于宇宙,
细之则摄于毫厘。
无灭无生,历千劫而不古。
若隐若显,运百福而长今。
妙道凝玄,遵之莫知其际。
法流湛寂,挹之莫测其源。
故知:
蠢蠢凡愚,区区庸鄙。
投其旨趣,能无疑惑者哉!
然则:
大教之兴,基于西土。
腾汉庭而皎梦,
照东域而流慈。
昔者,
分形分迹之时,言未驰而成化。
当常现常之世,民仰德而知遵。
及乎,
晦影归真,迁仪越世。
金容掩色,不镜三千之光。
丽象开图,空端四八之相。
于是,
微言广被,拯含类于三途。
遗训遐宣,导群生于十地。
然而,
真教难仰,莫能一其指归。
曲学易遵,邪正于焉纷纠。
所以,
空有之论,或习俗而是非。
大小之乘,乍沿时而隆替。

有玄奘法师者,沙门之领袖也。
幼怀贞慜,早悟三空之心。
长契神情,先苞四忍之行。
松风水月,未足比其清华。
仙露明珠,讵能方其朗润。
故以:
智通无累,
神测未形。
超六尘而迥出,
夐千古而无对。
凝心内境,悲正法之陵迟。
栖虑玄门,慨深文之讹谬。
思欲:
分条析理,广彼前闻。
截伪续真,开兹后学。
是以:
翘心净土,往游西域。
乘危游迈,杖策孤征。
积雪晨飞,途间失地。
惊砂夕起,空外迷天。
万里山川,拨烟霞而进影。
百重寒暑,蹑霜雨而前踪。
诚重劳轻,求深愿达。
周游西宇,十有七年。
穷历道邦,询求正教。
双林八水,味道餐风。
鹿苑鹫峰,瞻奇仰异。
承至言于先圣,
受真教于上贤。
探赜妙门,精穷奥业。
一乘五律之道,驰骤于心田。
八藏三箧之文,波涛于口海。
爰自所历之国,总将三藏要文,
凡六百五十七部,译布中夏,宣扬胜业。
引慈云于西极,
注法雨于东陲。
圣教缺而复全,
苍生罪而还福。
湿火宅之干焰,共拔迷途。
朗爱水之昏波,同臻彼岸。
是知:
恶因业坠,善以缘升。
升坠之端,惟人所托。
譬夫,
桂生高岭,云露方得泫其华。
莲出渌波,飞尘不能污其叶。
非莲性自洁,而桂质本贞。
良由:
所附者高,则微物不能累。
所凭者净,则浊类不能沾。
夫以卉木无知,犹资善而成善。
况乎人伦有识,不缘庆而求庆?
方冀:
兹经流施,将日月而无穷。
斯福遐敷,与乾坤而永大。

三藏圣教序(终)


(大正藏 第30册 No.1580 第0883页)
瑜伽师地论释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
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

〈本地分〉中‘五识相应地’之一。
(偈颂) 敬礼天人大觉尊,福德智慧皆圆满。
无上文义真妙法,正知受学圣贤众。
稽首无胜大慈氏,普为利乐诸有情。
广采众经真要义,略说五分瑜伽者。
归命法流妙定力,发起无著功德名。
能于圣者无胜海,引出最极法甘露。
餐受美音自满足,复为饶益诸世间。
等注无穷字花雨,荣润牟尼如意树。
此论殊胜若莲花,犹妙宝藏如大海。
具显诸乘广大义,善释其文无有遗。
于此瑜伽大论中,我今随力释少分。
为令正法常无尽,利益安乐诸含识。

今说此《论》,所为云何?
谓: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为佛法长住) 一、为如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。
二、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为众生趋向‘上地’) 一、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,忆念采集重开显故;
未隐没者,问答决择倍兴盛故。

二、为一切有情界中有种姓者,
各依自乘修出世善,得三乘果、出生死故;
无种姓者,依人天乘,
修世间善,得人天果,脱恶趣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令舍执着‘空、有’) 一者、或有于‘多说空’不了义经,如言计着‘拨无’、一切憎背‘有’教。
为令随悟诸法‘有’相,解经密意舍‘无见’故。

二者、复有于‘多说有’不了义经,如言计着‘执有’、一切厌怖‘空’教。
为令随悟诸法‘无’相,解经密意舍‘有见’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为各乘便巧修证) 一、为成就‘菩萨种姓’补特伽罗(数取趣,众生),
唯依大教,遍于诸乘文义行果,生巧便智,
断一切障,修一切善,证佛菩提。
穷未来际,自他利乐,无休废故。

二、为成就‘二乘种姓’及‘无种性’补特伽罗,
亦依大教,各于自乘文义行果,生巧便智,
断烦恼障,伏诸盖缠,修自分善。
得自乘果,出离三界‘诸恶趣’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分别开示,令生信解) 一者、或有宿习,无知、犹豫、颠倒,
执着‘外道、小乘、邪教’,故于‘大乘’不能信解。
为善分别大乘法相,令其信解了达、决定‘离颠倒’故。

二者、复有闻诸契经‘种种意趣’甚深难解,
其心迷乱,诽毁不信。
为善开示,令生信解,饶益彼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为‘乐言论’者开示分别) 一、为摄、益“乐‘略言论勤’”修行者,
采集众经广要法义,略分别故。

二、为摄、益“乐‘广言论勤’”说法者,
于一一法,开示无边‘差别义’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立正论,破邪论) 一、为开显诸法实相,问答决择,立正论故。
二、为灭除一切妄执,问答决择,破邪论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显了‘情、理’有无、法门差别) 一、为显了:‘遍计所执’情有、理无;
‘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’理有、情无。
令舍‘增益、损减执’故。

二、为显了:世间道理、证得‘胜义’法门差别。
令修二谛‘无倒解’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开阐二种四种理门) 一、为开阐‘随转、真实’二种理门,
令知‘二藏、三藏’法教不相违故。

二、为开阐‘因缘、唯识、无相、真如’四种理门,
令修‘观行’有差别故。

复有二缘,故说此《论》。(示现‘境界、修行’差别) 一、为示现‘境界’差别,
令知诸法‘自性、相状、位’差别故。

二、为示现‘修行’差别。
令知三乘‘方便、根本、果’差别故。

如是等类‘所为诸缘’,
处处经论、种种异说,当知皆是此《论》所为。

今说此《论》,所因云何? 谓:诸‘有情’无始时来,
于一切法处中‘实相’无知、疑惑、颠倒、僻执;
起诸烦恼、发‘有漏’业、轮回‘五趣’、受三大苦。
如来出世,随其所宜,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‘实相’。
令诸‘有情’知一切法:
如是如是‘空’,故非有;
如是如是‘有’,故非空。
了达诸法‘非空、非有’,远离‘疑惑、颠倒、僻执’;
随其‘种姓’,起‘处中’行;
渐次修满,随其所应,永灭诸障,得三菩提、证寂灭乐。

佛涅槃后,魔事纷起、部执竞兴、多著‘有’见。
龙猛菩萨,证‘极喜地’,采集大乘‘无相空’教,
造《中论》等,究畅真要、除彼‘有’见。
圣提婆等诸大论师,造《百论》等,弘阐大义。
由是,众生复着‘空’见。

无著菩萨,位登‘初地’,证‘法光定’,得大神通;
事大慈尊,请说此《论》。
理无不穷,事无不尽,文无不释,义无不诠,
疑无不遣,执无不破,行无不修,果无不证,正为菩萨。
令于诸乘‘境、行、果’等,皆得善巧、勤修大行、证大菩提。
广为‘有情’,常‘无倒’说。
兼为余‘乘’,令依自法、修自分行、得自果证。

如是略说此《论》所因。

今说此《瑜伽师地论》者,名义云何? 谓:一切乘‘境、行、果’等所有诸法,皆名:瑜伽。
一切并有‘方便善巧’相应‘义’故。
境瑜伽者。 谓:‘一切境’无颠倒性、不相违性、能随顺性、趣究竟性;
与正理教‘行果相应’故,名:瑜伽。
此‘境瑜伽’虽通一切,然诸经论‘就相、随机’种种异说。
(编者注:此‘异说’并非‘邪说’,乃各乘经论之解释。)

或说:
诸法四种道理,名为:瑜伽。
观待作用,法尔证成。总摄‘一切正道理’故。
或说:
二十四‘不相应行’中,一名:瑜伽。
因果相称,无乖违故。
此二并如〈决择分〉等,处处广说。

或说:
‘杂染、清净’无性,名为:瑜伽。
除违‘契顺’最为胜故。
如《大梵问》契经等说:
诸瑜伽师,观‘无少法’可令其‘生’及可令‘灭’;
亦‘无少法’欲令‘证得’及欲‘现观’。
谓:于一切‘杂染无性’瑜伽中行,观‘无少法’可令其‘生’及可令‘灭’;
及于一切‘清净无性’瑜伽中行,观‘无少法’欲令‘证得’及欲‘现观’。

或说:
究竟清净真如,名为:瑜伽。
‘理’中最极一切,功德共‘相应’故。
如《入楞伽》契经中说:
若观真义,除去分别、远离瑕秽,无有‘能取’、亦无‘所取’。
无解、无缚。尔时,在‘定’当见‘瑜伽’,不应疑虑。
《大义经》中说:
从一法增至百法,皆名:瑜伽。
法门虽别,义无违故。
《广义经》中说:
‘蕴界、处、缘起、谛’等,皆名:瑜伽。
摄一切境顺机宜故。

于如是等诸经论中,说‘一切境’皆名:瑜伽。
总具四性、顺四法故。
(编者注:四性:无颠倒性、不相违性、能随顺性、趣究竟性。)
(编者注:四法: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。)

行瑜伽者。 谓:‘一切行’更相顺故,称正理故,顺正教故,趣正果故,说名:瑜伽。
此‘行瑜伽’虽通诸‘行’,然诸经论‘就相随机’种种异说。
(编者注:此‘异说’并非‘邪说’,乃各乘经论之解释。)

如《辩瑜伽师地经》中:
正修诸行,说名:瑜伽。
总摄一切‘相应行’故。
《月灯经》中:
修三十七菩提分法,说名:瑜伽。
此于一切‘顺果行’中,最为胜故。
于《大分别六处经》中:
辨‘奢摩他、毗钵舍那’平等运道,说名:瑜伽。
如是‘止观’,众行‘主’故。
《海慧经》中:
修‘三摩地’,说名:瑜伽。
住心、发行,此最强故。
《显扬论》等:
‘信、欲、方便、精进’四法,说名:瑜伽。
‘作意’或‘智说’名方便,此‘四’通生一切‘行’故。
‘闻’所成地,别辨‘九道’,说名:瑜伽。会理、除惑,‘位’别胜故。
谓:‘世、出世’加行无间、‘解脱’胜进。
‘软、中、上道’修所成‘地’,总辨修习诸‘对治道’,说名:瑜伽。
为‘乐略’者,总说‘修’故。

有处说:
‘缘’诸地所摄‘无颠倒智’,名为:瑜伽。
‘缘’诸地法,无颠倒智,‘行’中胜故。
有处复说:
‘方便善巧’或唯‘方便’,名为:瑜伽。
‘作意’与‘智’,发‘行’胜故。或就‘最初发悟’胜故。
《功德实性》契经中说:
诸‘缘’起观,名为:瑜伽。
缘起、观智,于‘出生死’最为要故。
《正行经》中说:
‘正见’等‘八支圣道’,名为:瑜伽。
趣‘涅槃城’,此为胜故。
《毗奈耶经> 说:
修戒等,名曰:瑜伽。
‘戒定慧’学,‘因’中胜故。
《大义经》中说:修一切‘世、出世行’分位差别,皆名:瑜伽。
正行阶位‘相’符顺故。
如是皆说:
共‘声闻’行,名为:瑜伽。
通证三乘,‘行’中胜故。

《慧到彼岸契经》中说:
观‘空’作意,名为:瑜伽。
发起‘大行’,此最胜故。
如彼经言:
菩萨所有‘大瑜伽’者,谓:空作意。
菩萨由此‘空作意’故,不堕‘声闻’及‘独觉’地,乃至能‘净’诸佛土等。
即彼经中,复说:
般若波罗蜜多,名:胜瑜伽。
导大乘‘行’,此殊胜故。
如彼经言:
菩萨所有诸‘瑜伽’中,‘慧度瑜伽’最上最胜。广说乃至是‘无等等’。
何以故?如是‘般若波罗蜜多’是为‘无上瑜伽法’故。
余处说:
此‘慧度’所摄,无分别‘定’,名为:瑜伽。
能发一切‘胜功德’故。
余处复说:
菩萨所有殊胜‘慧、悲’平等双转,名为:瑜伽。
能证‘无住大涅槃’故。
如是等说:
诸‘不共行’,名为:瑜伽。
能证无上佛菩提故。

于如是等诸经论中说:
一切行,皆名:瑜伽。
具上所说‘四种义’故。

果瑜伽者。 谓:‘一切果’更相顺故,合正理故,顺正教故,称正因故,说名:瑜伽。
此‘果瑜伽’虽通诸‘果’。然诸经论‘就相随机’种种异说。
(编者注:此‘异说’并非‘邪说’,乃各乘经论之解释。)

《分别义经》说:
‘力无畏’不共佛法,名曰:瑜伽。
能伏诸魔、制诸异论,胜‘余乘’故。
《殊胜经》中说:
佛所证‘无住涅槃’,名为:瑜伽。
尽未来际,无所‘住’故。
《大义经》中说:
如来地‘无分别智’及以‘大悲’,名为:瑜伽。
自利利他,常无‘尽’故。
《辨说瑜伽师地经》中:
佛地‘功德’,皆名:瑜伽。
穷于法界,无‘断尽’故。
《分别三乘功德经》中:
三乘‘果德’,名为:瑜伽。
皆与正理等‘相应’故。
《赞佛论》说:
‘三身、三德’皆是:瑜伽。
一切‘果德’不相离故。
《集义论》说:
‘果位’所摄‘有为、无为’诸功德聚,皆是:瑜伽。
等至、究竟、和合‘位’故。

于如是等诸经论中:
一切‘果德’,皆名:瑜伽。
具上‘义’故。
如是圣教,亦名:瑜伽。
称正理故,顺正行故,引正果故。

有义:
正取三乘‘观行’,说名:瑜伽。
数数进修,合理顺行,得胜‘果’故。
‘境、果’圣教,瑜伽‘境’故,瑜伽‘果’故,‘论’瑜伽故,亦名:瑜伽。

如是此《论》‘瑜伽’两字尚遍扰动,圣言‘大海’;
何况具说‘瑜伽师地’?恐难受持。
(瑜伽师者。) 故且略说:三乘‘行者’由‘闻、思’等,次第习行,
如是‘瑜伽’随分满足,展转调化‘诸有情’故,名:瑜伽师。

或:诸如来证‘瑜伽’满,随其所‘应’,持此‘瑜伽’调化一切圣弟子等,
令其次第‘修正行’故,名:瑜伽师。

(瑜伽师地者。) ‘地’谓:境界。所依、所行。
或:所摄‘义’是‘瑜伽师’,所行境界,故名为:地。
如‘龙马地’。唯此中‘行’,不出外故。
或:瑜伽师‘依’此处所,增长白法,故名为:地。如‘稼穑地’。
或:瑜伽师‘地’所摄‘智’,依此现行、依此增长,故名为:地。如‘珍宝地’。
或:瑜伽师‘行’在此中,受用白法,故名为:地。如‘牛王地’。
或:诸‘如来’名:瑜伽师。
‘平等智’等‘行’,在‘一切无戏论界、无住涅槃瑜伽’中故,
是彼‘所摄’,故名为‘地’或‘十七地’。
‘摄’属一切‘瑜伽师’故。如国王地,是故说名:瑜伽师地。

(瑜伽师地论者。) 问答决择‘诸法’性相,故名为:论。
欲令证得‘瑜伽师地’,而说此《论》,故以为名。如《对法论》。
或复:此《论》无倒、辩说‘瑜伽师地’,故以为称。如《十地经》。
或复:此《论》依止‘此地’,故以为号。如‘水陆花’。
由是,《论》名:瑜伽师地。

今此《论》体,总有五分。 一、本地分。略广分别‘十七地’义。
二、摄决择分。略摄决择‘十七地’中深隐要义。
三、摄释分。略摄解释诸经‘仪则’。
四、摄异门分。略摄经中‘所有诸法’名义差别。
五、摄事分。略摄三藏‘众要事’义。

此论既有如是‘五分’,何故但名《瑜伽师地》?
就‘初’立名,故无有‘失’。
又一切‘法’无不皆是‘瑜伽师地’,
以‘瑜伽师’用一切‘法’为依‘缘’故,此中存略,且说十七。

又‘十七地’具摄一切,文义略尽。
后之‘四分’皆为解释‘十七地’中诸‘要文’义故,亦不离‘瑜伽师地’。
由是,此《论》用‘十七地’以为宗要。

虽复通明诸‘乘、境’等,然说《论》者,问答决择诸法‘性相’,
意为菩萨令于一切,皆得善巧、修成佛果、利乐无穷。
是故此《论》属菩萨藏阿毗达磨,欲令菩萨得‘胜智’故。

《论》曰:“云何瑜伽师地?” 谓:十七地。

释曰:初: 问‘云何瑜伽师地’者,总问此《论》一部‘宗要’。

问者,先闻诸经所说‘瑜伽师地’,其义未了,故为此问。
谓:辨‘瑜伽师地’。
经中数说:正修‘瑜伽师地’;
《月灯经》中,亦说:修习‘瑜伽师地’;
如是非一,如前广说。

或作论者,先总受请,论‘体’五分,尽在心中;
欲为学徒分别解说,自假‘兴问’为起说‘因’,故问‘云何瑜伽师地?’。
若不尔者,先无‘略说’,无容欻问‘此地云何?’。

又发问者,略有五种:
一、不解,故问。
二、疑惑,故问。
三、试验,故问。
四、轻触,故问。
五、为欲利乐‘有情’,故问。

今是‘第五’,专为利乐诸‘有情’类,造斯《论》。
故谓‘十七地’者,总集所说‘瑜伽师地’,略有十七。
若广‘安立’,地位无边。一一地中,分位差别,‘义’无边故。

如是一转,总问总答。

《论》曰:“何等十七?” 嗢拖南曰:
五识相应‘意’,有‘寻伺’等三。
‘三摩地’俱非‘有心、无心’地。
‘闻思修’所立,如是具三乘、有依及无依,是名‘十七地’。

释曰: 何缘更问‘何等十七’?
虽闻总数,未了别名,故复为问。
‘嗢拖南’者,先略颂答,略集‘地’名。
‘施诸学’者,名‘嗢拖南’。
‘五识相应’者,谓:五识‘身’相应地。
‘意’谓:意地。
‘有寻伺等三’者,谓:‘有寻有伺’等三地。
三摩地‘俱’者,谓:‘三摩地’俱名:三摩呬多地。
‘非’者,谓:非‘三摩地’俱名:非三摩呬多地。
此就一‘相’,且别‘地’名,非‘尽理’说。
如是二‘名’,互‘宽、狭’故。
‘三摩地’名,通‘定、不定’,唯在‘有心’。
‘三摩呬多’通‘有心位’及‘无心位’,唯局在‘定’。如后广说。
‘如是具三乘’者,谓:由如是‘闻’等‘地’故,或由如是‘上诸地’故,
得‘具三乘’及‘有余依、无余依’地。
一一别名。如后广释。

《论》曰:(‘十七地’名称) 一者、五识身相应地。
二者、意地。
三者、有寻有伺地。
四者、无寻唯伺地。
五者、无寻无伺地。
六者、三摩呬多地。
七者、非三摩呬多地。
八者、有心地。
九者、无心地。
十者、闻所成地。
十一者、思所成地。
十二者、修所成地。
十三者、声闻地。
十四者、独觉地。
十五者、菩萨地。
十六者、有余依地。
十七者、无余依地。
如是略说十七,名为:瑜伽师地。

释曰:次: 广列名,重答前问。

(一)言‘五识身相应地’者。 谓:‘眼’等根。
(云何名‘五识’?) 是眼等‘识’不共所依,眼等不为‘余识’依故。
又‘是亲’依,眼等利钝,‘识’明昧故。
又‘同时’依,必‘俱有’故。非如‘意’等。
由是‘五识’用‘眼’等根,标别其名。
犹如麦芽、如鼓声等。故名:五识。

(云何名‘身’?) 由所依‘根’有形碍故,又必不离所依‘身’,
故犹如‘身受’,故名为:身。

又复‘身’者,‘依’义、‘体’义。
如‘六识身、六思身’等。

(云何名‘相应’?) 依‘五识身’建立此‘地’,故名:相应。
如《律》中说:王相应论、贼相应论。
谓:依‘王、贼’而兴言论。此亦如是。
虽此‘地’中分别多法,‘五识’为主,是故偏说。

又‘五识身’相应‘心品’,总名:相应。
于此‘地’中,虽明多法,以‘心、心所’胜,故‘别’说。

又‘相应’者,是‘摄属’义。
谓:此‘地’中,说‘五识身’所摄属‘法’,
即是‘自性’所依、所缘,助伴‘作’业。故名:相应。

(云何名‘地’?) ‘地’如前说。自后诸‘地、识、身’相应。
随其所‘应’,亦有‘通’者,略故不说。

(二)言‘意地’者。 ‘六七八识’同依‘意根’。
略去‘识、身、相应’三语,故但言‘意’。
(云何不说‘识、身、相应’?) 又‘实义’门,虽有‘八识’;然‘随机’门,但有‘六识’;
‘六七八识同第六摄’就‘所依’名,故但言‘意’。

所依非‘色’,或离于‘身’,犹如‘心受’,故不言‘身’。
‘相应’准前,故略不说。

又‘六七八’虽皆同有‘心、意、识’义,心法‘意处’识蕴‘摄’故,
然‘意’义‘等’,故但言‘意’——皆是思量,意根‘摄’故。

第八持‘种’,‘心’义偏强。
第六普遍‘了别境界’,‘识’义偏强。
是故不说‘心地、识地、身’及‘相应’。

略故不说‘地’义,如前。
(何缘‘五识’合立一‘地’?) 说在最初,余‘识’立一。
说在第二,‘五识’同无。
当说:分别‘所缘’等业,所说‘事’少,故合立一。

说在最初,‘意地’翻此,故别立一。
说在第二,又以‘五识’同依‘色根’、同缘‘色境’,故合立一。
余依‘无色’,所缘不定,故别立一。
自性依‘缘’粗细次第,故说先后。
又以‘五识’同‘现量’摄,故合立一。

说在最初,余‘识’不定,‘或现、或比、或非量’摄,故别立一。
说在第二,如是二地‘自性’依‘缘’助伴‘作’业,合为‘体’故,摄‘一切法’。
应知此中:
以‘一切法’不离‘识’故、
依‘识’起故、‘识’为‘体’故、‘识’最胜故,
先依‘八识’建立‘二地’。
如是八识‘自性’依‘缘’助伴‘业’等,后当广说。

(三、四、五)‘有寻有伺等三地’者。 寻,谓寻求。
伺,谓伺察。

或思、或慧,于境推求,粗位名:寻。
即此二种,于境审察,细位名:伺。
非一刹那‘二法’相应。
一类‘粗、细’前后异故,今依此二,建立‘三地’。
有义:此三就二,前后相应建立。谓: ‘欲界地’及‘初静虑’,粗‘心、心所’前后相续,可有‘寻伺’共相应故,名:有寻有伺地。
‘静虑’中间,粗‘心、心所’前后相续,定无有‘寻’,唯可与‘伺’共相应故,名:无寻唯伺地。
‘第二静虑’已上诸‘地’,诸‘心、心所’前后相续,决定不与‘寻伺’相应,名:无寻无伺地。

若‘欲界地’及‘初静虑’,‘静虑’中间,
细‘心、心所’不与‘寻伺’共相应者,及一切‘色’不相应‘行’,
诸‘无为法’不与‘寻伺’共相应故,亦皆说名:无寻无伺地。

故后《论》言: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,一向是:有心地。
无心睡眠、无心闷绝、无想定、无想生、灭尽定及无余依涅槃界,名:无心地。

有义:此三就二,离欲分位建立。谓: ‘欲界地’及‘初静虑’,诸法‘假’者,于‘寻’及‘伺’并未离欲,名:有寻有伺地。
‘静虑’中间,诸法‘假’者,‘寻’已离欲,‘伺’未离欲,名:无寻唯伺地。
第二‘静虑’已上诸‘地’,诸法‘假’者,于‘寻’及‘伺’并已离欲,名:无寻无伺地。
若在‘下地’,并已离欲,亦得说名:无寻无伺。

故后《论》言:此中由离‘寻伺欲’故,说名:无寻无伺地。不由‘不现行’故。
所以者何?
未离‘欲界欲’者,由教导‘作意’差别故,于一时间,亦有‘无寻无伺意’现行。
已离‘寻伺欲’者,亦有‘寻伺’现行。如‘出彼定’及‘生彼地’。

如实义者:此三,但就‘界地’建立。谓: ‘欲界地’及‘初静虑’,‘有漏、无漏’诸法,于中‘寻伺’俱可得故,名:第一地。
‘静虑’中间,‘有漏、无漏’诸法,于中无‘寻’,唯有‘伺’故。名:第二地。
第二‘静虑’已上诸‘地’,‘有漏、无漏’诸法,于中‘寻伺’俱无有故,名第三地。

故后《论》言:
此中‘欲界’及‘初静虑’,若定、若生,名:有寻有伺地。
‘静’虑中间,若定、若生,名:无寻唯伺地。
第二‘静虑’已上‘色界、无色界’,全名:无寻无伺地。
‘无漏、有为’初静虑‘定’,亦名:有寻有伺地。

依‘寻伺’处,法缘‘真如’为境。入此‘定’故,不由‘分别’现行故。
余如前说。
若就‘相应’及就‘离欲’建立‘三地’,摄‘法’不尽,亦大杂乱。

虽言‘有寻有伺’等地,唯是‘有心’,此就一门。
粗辨‘地’相,于此门中,唯说‘第二静虑’。
已上‘无寻无伺地’中:
无想定、无想生、灭尽定,名:无心地。
余一切位,名:有心地。

后有四门,复‘异’建立。如后当说。

虽言此中,由离‘寻伺欲’故,说名:无寻无伺地。
然唯说彼‘第二静虑’已上诸‘地’,必定已离‘寻伺地’欲。
不言已离‘寻伺欲’者,‘下地’诸法,亦得说名:无寻无伺。
若如是者,未离‘下地寻伺欲’者,‘上地’诸法,亦应说名‘有寻伺’等。
如是建立,成大杂乱。
是故:此三,唯就‘界地上下’建立。

(六、七)所言‘三摩呬多地’者。 谓:胜定地。
离‘沉掉’等,平等‘能引’,或引平等、或是平等‘所引发’故,名:等引地。
有义:此名唯摄一切‘有心诸定’, 皆能平等‘引功德’故。
不通‘无心’,以前颂中言‘三摩地俱’故。
‘三摩地’者,是‘别境’中‘心数法’故。
‘二无心定’不能等引诸功德故,非‘等引地’。

若尔,何故‘等引地’说?
此‘等引地’略有四种。谓:静虑、解脱、等持、等至。
言静虑者,谓:四静虑。
言解脱者,谓:八解脱。
言等持者,谓:空等持、无愿等持、无相等持。
言等至者,谓:五现见等至、八胜处等至、十遍处等至、四无色等至、无想等至、灭尽等至。
此无有‘失’。‘二无心定’是等引果,故与其名。实非‘等引’。

有义:此名通‘有心位’及‘无心位’所有‘定’体。 若‘有心定’平等能引‘诸功德’故,亦引平等‘根、大等’故,
及离‘沉掉、戒、无悔’等,平等方便所‘引发’故,名为:等引。

若‘无心定’虽不能引‘殊胜功德’,而引平等‘根大’等故,
是平等‘定’所引发故,亦名:等引。

若尔,何故前颂中言:三摩地俱?
此无有‘失’。颂中文略,且言‘彼俱’,其实‘等引非俱’。
亦是后说‘等引通无心’故。

如实义者:‘等引地’名,有‘通’、有‘局’。 ‘有心、无心’两位俱摄,故名为:通。
后说‘无想、灭尽定’亦是‘等引地’体故,
唯在‘有漏、无漏胜定’,非欲界等一切‘散心’,故名为:局。

以后说言:唯静虑等,名:等引地。非于‘欲界心一境性’。
由此‘等引’——无悔、欢喜、安乐‘所引’。
‘欲界’不尔,准此‘上界’。
若在‘散心’,亦非‘等引’,同‘欲界’故。
由此相对,得作四句。

或:‘等持俱’非‘等引地’。 谓:‘欲界’等‘散心位’中,‘三摩地’俱‘心、心所’等。

或:‘等引地’非‘等持俱’。 谓:‘定’位中,三摩地‘体’及‘无想定、灭尽定’位,所有诸法。

或:‘等持俱’亦‘等引地’。 谓:诸‘静虑’及诸‘无色、有心定’位‘心、心所’等,除‘三摩地’。

或:‘有’俱非。 谓:除上位,所有诸法。

又‘三摩地、三摩钵底、三摩呬多’名有‘宽、狭’。 ‘三摩地’名,目‘心数中等持一法’通摄一切。
‘有心’位中,‘心一境性’通‘定、散’位。
然诸经论,就‘胜’但说‘空、无愿’等,名:三摩地。

三摩钵底,通目一切‘有心、无心’诸‘定’位中,所有‘定’体。
诸经论中,就‘胜’唯说‘五现见’等相应诸‘定’,名为:等至。

‘等引地’名,通目一切‘有心、无心定’位功德。
故此地中,通摄一切‘定’位功德。

由是总故,偏目‘地’名言非‘三摩呬哆地’者,翻上易了,无烦广释。
如是二地,总摄一切‘定、非定位’所有诸法。

(八、九)所言‘有心、无心地’者。 略就五门,建立差别。
一、就地总说门。 谓:五识身相应地、意地、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。此四,一向是‘有心地’。
‘无寻无伺地’中,除‘无想定’并‘无想生’及‘灭尽定’。所余,一向是‘有心地’。
若‘无想定’并‘无想生’及‘灭尽定’,是‘无心地’。
于此门中,‘无心睡眠、无心闷绝’亦名:有心。
有七八故,唯‘无想定’等‘心’不相应。‘行’与‘心’相违,名:无心地。

二、心乱不乱门。 谓:‘四倒’等所‘倒乱心’,名:无心地。
失‘本性’故。

三、心生不生门。 谓:若‘缘’具,此‘心’得生,名:有心地。
若‘缘’不具,彼‘心’不生,名:无心地。
于此门中,随‘此’心生,名:有心地。
彼‘心’不生,名:无心地。

四、分位建立门。 谓:除‘六位’,名:有心地。
若:无心睡眠位、无心闷绝位、无想定位、无想生位、
灭尽定位、及无余依涅槃界位,名:无心地。

五、就真实义门。 谓:唯‘无余依涅槃界’中,诸‘心’皆灭,名:无心地。
余位,由无诸‘转识’故,假名:无心;
由‘第八识’未灭尽故,名有:心地。

如是二地,诸门差别、进退不定。

(十、十一、十二)(‘闻、思、修所成地’者) 闻所成地者,谓:从闻所生,解文义。慧及慧相应‘心、心所’等。
思所成地者,谓:从思所生,解法相。慧及慧相应‘心、心所’等。
修所成地者,谓:从修所生,解理事。慧及慧相应‘心、心所’等。

闻,谓:听闻。即是‘耳根’发生耳识。闻‘言教’故。
思,谓:思虑。即是‘思数’发生智慧。思‘择法’故。
修,谓:修习。即是‘胜定’发生智慧。修‘对治’故。
从此‘三种’发生‘三慧’及‘相应法’等,名:三地体。
三‘慧’广义,如后分别。

如是三‘地’用三慧品‘心、心所’等及‘所得果’以为‘自性’。
故后《论》言:‘修所成’地,亦是‘有余、无余依地’。

(十三)‘声闻地’者。 谓:佛圣教,‘声’为上首。
从师友所,闻此教声,展转修证,
永出世间,小行、小果,故名:声闻。

如是‘声闻种性’发心、修行、得果,
一切总说为:声闻地。

(十四)‘独觉地’者。 常乐寂静,不欲杂居;
修‘加行’满,无师友教,自然独悟;
永出世间,中行、中果,故名:独觉。

或:观‘待缘’而悟‘圣果’,亦名:缘觉。

如是‘独觉种性’发心、修行、得果,
一切总说为:独觉地。

(十五)‘菩萨地’者。 希求大觉,悲愍有情;
或:求菩提,志愿坚猛,长时修证;
永出世间,大行、大果,故名:菩萨。

如是‘菩萨种性’发心、修行、得果,
一切总说为:菩萨地。

三乘大义,后当广辨。

(十六)‘有余依地’者。 谓:‘有余依涅槃地’也。
‘依’者,即是‘有漏’所依。略有八种: 一、施设依。谓:五取蕴。由‘依’此故,施设‘假’者,名‘种性’等。
二、摄受依。谓:七摄事。即:自父母、妻子、奴婢、作使、僮仆、朋友、眷属。
三、住持依。谓:四种食。
四、流转依。谓:四识‘住’十二缘起。
五、障碍依。谓:诸天魔。
六、苦恼依。谓:诸欲界。
七、适悦依。谓:诸定乐。
八、后边依。谓:阿罗汉相续诸‘蕴’。

今全取一最‘后边依’,除‘六摄’事,流转‘障碍’,取余一分。
又此‘地’中,有‘四寂静’: 一、苦寂静。谓:当来‘苦’,毕竟不生。
二、惑寂静。谓:诸烦恼,毕竟不生。
三、业寂静。谓:不造恶,修习诸善。
四、舍寂静。谓:六,恒‘住’于‘六根门’,不喜、不忧,安住‘上舍’,正念、正知。

阿罗汉等‘住’无学地,具‘四寂静’,有少‘余依’。是故说名:有余依地。
此‘地’即是‘二乘、无学’身中‘有漏、无漏’诸法。
总为‘自性如来’,虽无‘真实身心、有漏、余依’,而有变化似‘有漏依’。
故就‘化相’亦得说名:有余依地。

(十七)‘无余依地’者。 谓:‘无余依涅槃地’也。
一切‘有漏、余依’皆舍;二乘‘有为、无漏’亦舍。
如来虽有‘有为、无漏’而无一切‘有漏、余依’故,亦说名:无余依地。

于此‘地’中,唯有‘清净真如’所显甚深功德。
离诸‘分别’、绝诸‘戏论’,不可说为‘蕴、界、处’等及‘人、天’等。
若即、若离、若有、若无,所有‘名相’皆是‘假说’。

有义:此‘地’正用究竟择灭,‘真如无为’为‘性’,
兼以如来‘有为、无漏’功德为‘性’,如来功德甚深、离‘相’,不可说故。
不言‘亦摄五识地’等,理实‘亦摄’。

有义:如来‘有为功德’有余依‘摄’,
‘无为功德’无余依‘摄’。
故后《论》言:无余依地,五地一分。
谓:无心地、修所成地、声闻、独觉、及菩萨地。

瑜伽师地论释一卷

瑜伽师地论释(终)

(大正藏 第30册 No.1579 第0279页)
瑜伽师地论(100卷,91万字,略)
弥勒菩萨说
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

(南怀瑾:五部佛学大纲) (摘录自:《楞严经讲习录(太湖大学堂164讲)》第104讲:卷六)

南师:你说《楞严经》是个佛学纲要、大纲,我给你讲“是”那我讲马虎了。《楞严经》是佛学要点的经,不是大纲。我常讲,佛经里头有四部佛学大纲,大家没有看。第一部《大智度论》,龙树菩萨作的。第二部大纲《瑜伽师地论》,无著菩萨,弥勒菩萨讲、无著菩萨著的啊,印度的。中国两部,中国等于三部。一部勉强的、早期的《摩诃止观》,算一部。真正要点!是这个这个——永明寿《宗镜录》,佛学大纲,可是文字太深了,文章太好了!有一部重要的西藏的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次第论》。这五部是佛学大纲。《楞严经》是佛学要领,要领的大纲。这个答前天那个问题,我没有说清楚,心里还是觉得不对的,补充跟你说清楚。以后这个《楞严经》后面就快,可是后面难,比前面难。前面觉得难懂,啊,(还)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