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正藏 第16册 No.0684 第0778页)
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

闻如是,一时,婆伽婆在‘舍卫城’祇树给孤独园。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
“父母于子,有大增益:乳餔长养,随时将育,四大得成。
右肩负父、左肩负母,经历千年,
正使便利背上,然无有怨心于父母,
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。
若父母:
无信,教令信,获安隐处;
无戒,与戒教授,获安隐处;
不闻,使闻教授,获安隐处;
悭贪,教令好施,劝乐教授,获安隐处;
无智慧,教令黠慧,劝乐教授,获安隐处。
如是,信‘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、明行成为、善逝、
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、号佛、世尊’教,
信法教授,获安隐处。
诸法甚深,现身获果,义味甚深。
如是智者,明通此行,教令信圣众。
法法成就,戒成就、三昧成就、
智慧成就、解脱成就、解脱见慧成就。
所谓圣众、四双八辈,是谓如来圣众,最尊最贵,
当尊奉敬仰,是世间无上福田。
如是,诸子!
当教父母行慈。
诸比丘有二子:所生子、所养子,是谓比丘有二子。
是故,诸比丘!
当学所生子,口出法味。
如是,诸比丘!
当作是学。”
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佛说父母恩难报经(终)

(大正藏 第85册 No.2887 第1403页)
佛说父母恩重经 (佚名译)

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‘王舍城’耆阇崛山中,
与大菩萨摩诃萨、及声眷属俱,
亦与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、
一切诸天人民、及天、龙、鬼、神,
皆来集会,一心听佛说法,瞻仰尊颜,目不暂舍。
佛言: “人生在世,父母为亲。
非父不生,非母不育。
是以寄托母胎,怀身十月;
岁满月充,母子俱显,生堕草上。
父母养育,卧则兰车,
父母怀抱,和和弄声,含笑未语。
饥时须食,非母不哺;
渴时须饮,非母不乳。
母中饥时,吞苦吐甘,推干就湿。
非义不亲,非母不养。
慈母养儿,去离兰车;
十指甲中,食子不净,应各有八斛四㪷。
计论母恩,昊天罔极。
呜呼!慈母!
云何可报?”
阿难白佛言: “世尊!
云何可报其恩?
唯愿说之。”
佛告阿难: “汝谛听!善思念之。
吾当为汝,分别解说。
父母之恩,昊天罔极。
云何?
若有孝顺、慈孝之子,能为父母作福造经,
或以七月十五日,能造佛槃盂兰盆,献佛、及僧,
得果无量,能报父母之恩。
若复有人,书写此经,流布世人,受持读诵,
当知此人报父母恩。
父母云何可报?
但父母至于行来,东西邻里,井灶碓磨,
不时还家,我儿家中啼哭,忆我即来还家。
其儿遥见我来,或在兰车,摇头弄脑,
或复曳腹随行,呜呼向母。
母为其子,曲身下就,长舒两手,拂拭尘土,
呜和其口,开怀出乳,以乳与之。
母见儿欢,儿见母喜,
二情恩悲亲爱,慈重莫复。
二岁、三岁,弄意始行。
于其食时,非母不知。
父母行来,值他座席,或得饼肉,
不啖辍味,怀挟来归,向其与子。
十来九得,恒常欢喜;
一过不得,憍啼佯哭。
憍子不孝,必有五㰅;
孝子不怀。必有慈顺。
遂至长大,朋友相随,梳头摩发,
欲得好衣,覆盖身体,弊衣破故;
父母自着,新好绵帛,先与其子。
至于行来,官私急疾,
倾心南北,逐子东西,横上其头。
既索妻妇,得他子女,父母转疏;
私房屋室,共相语乐。
父母年高,气力衰老,终朝至暮,不来借问。
惑复:
父孤母寡,独守空房,犹如客人,寄止他舍;
常无恩爱,复无濡被,寒苦辛厄、难遭之甚。
年老色衰,多饶虮虱,夙夜不卧,
长呼叹息:‘何罪宿愆?生此不孝之子!’
或时唤呼,瞋目惊怒,归儿骂詈,低头含笑。
妻复不孝子,复五㰅夫妻,和合同作五逆,
彼时唤呼,急疾取使,十唤九违,
尽不从顺,骂詈瞋恚:‘不如早死!强在地上。’
父母闻之,悲哭懊恼,流泪双下,啼哭目肿:
‘汝初小时,非吾不长。但吾生汝,不如本无。’”
佛告阿难: 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为父母受持、读诵、
书写《父母恩重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句一偈,
一迳耳目者,所有五逆重罪,悉得消灭,永尽无余,
常得见佛闻法,速得解脱。”
阿难从座而起,偏袒右肩,长跪合掌,
前白佛言: “世尊!
此经云何名之?
云何奉持?”
佛告阿难: “此经名:父母恩重经。
若有一切众生,能为父母作福造经,
烧香、请佛、礼拜,供养三宝、或饮食众僧,
当知是人能报父母其恩。”
帝释、梵王、诸天人民、一切众生,闻经欢喜,
发菩萨心,㘁哭动地,泪下如雨,
五体投地,信受、顶礼佛足,欢喜奉行。

佛说父母恩重经(终)

(大正藏 第16册 No.0687 第0780页)
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

佛问诸沙门: “亲之生子,怀之十月,身为重病,
临生之日,母危父怖,其情难言。
既生之后,推燥卧湿,精诚之至,血化为乳,
摩拭澡浴,衣食教诏,礼赂师友,奉贡君长。
子颜和悦,亲亦欣豫。
子设惨戚,亲心焦枯。
出门爱念,入则存之,心怀惕惕,惧其不善。
亲恩若此,何以报之?”
诸沙门对曰: “唯当尽礼,慈心供养,
以赛亲恩。”
世尊又曰: “子之养亲:
甘露百味,以恣其口;
天乐众音,以娱其耳;
名衣上服,光耀其身;
两肩荷负,周流四海。
讫子年命,以赛养恩,可谓孝乎?”
诸沙门曰: “惟孝之大,莫尚乎兹。”
世尊告曰: “未为孝矣。
若亲顽闇: 不奉三尊,凶虐残戾,滥窃非理,淫妷外色,
伪辞非道,酖勉荒乱,违背正真,凶㜸若斯;
子当极谏,以启悟之。
若犹瞢瞢未悟: 即为义化,当牵譬引类,
示王者之牢狱、诸囚之刑戮,
曰: ‘斯为不轨,身被众毒,自招殒命。
命终神去,系于太山,汤火万毒,独呼无救。
由彼履恶,遭斯重殃矣!’
设复未移: 吟泣啼嗷,绝不饮食。
亲虽不明,必以‘恩爱之痛’惧子死矣,
犹当强忍,伏心崇道。
若亲迁志:
奉佛五戒: (一)仁恻不杀;
(二)清让不盗;
(三)贞洁不淫;
(四)守信不欺;
(五)孝顺不醉者。
宗门之内,即亲慈子孝,夫正妇贞,
九族和睦,仆使顺从,润泽远被,含血受恩。
十方诸佛、天、龙、鬼、神、
有道之君、忠平之臣、黎庶万姓,无不敬爱,祐而安之。
数有颠倒之政、佞嬖之辅、凶儿妖妇、千邪万怪、无如已何。
于是二亲,处世常安;
寿终魂灵,往生天上,诸佛共会,得闻法言;
获道度世,长与苦别。”
佛告诸沙门: “睹世无孝,唯斯为孝耳!能令亲去恶为善。
奉持五戒、执三自归、朝奉而暮终者,
恩重于亲‘乳哺之养、无量之惠’。
若不能以‘三尊之至’化其亲者,
虽为孝养,犹为不孝。
无以孽妻、远贤不亲;女情多欲、好色无倦;
违孝杀亲、国政荒乱、万民流亡。
本志惠施,礼式自捡,软心崇仁,烝烝进德,
潜意寂寞,学志睿达,名动诸天、明齐贤者,
自秽妻聚、惑志女色、荒迷于欲。
妖蛊姿态,其变万端;
薄智之夫、浅见之士,睹其如此,不觉微渐;
遂回志没身,从彼魃魅、邪巧之乱,
或危亲杀君、吝色情荡、
忿嫉怠慢、散心盲冥、等行鸟兽。
自古世来,无不由之杀身灭宗。
是以沙门:独而不双,清洁其志,
以道是务,奉斯明戒。
为君,即保四海;
为臣,即忠以仁;
养民,即父法明。
子孝慈,夫信,妇贞。
优婆塞、优婆夷!
执行如是,世世逢佛,见法得道。”
佛说如是。弟子欢喜。

佛说孝子经(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