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正藏 第09册 No.0278 第0395页)
大方广佛华严经(60卷)卷第八
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

梵行品 第十二
尔时,‘正念天子’白‘法慧菩萨’言: “佛子!
一切世界中,诸菩萨摩诃萨:
信家、非家、出家学道,舍离俗饰,被服法衣;
彼诸菩萨云何‘方便’修习梵行、
具足菩萨十住道地、速成无上平等菩提?”

尔时,‘法慧菩萨’答‘正念天子’言: “正士!
此菩萨摩诃萨一向专求无上菩提,先当分别十种之法。
何等为十?所谓: 身、身业、
口、口业、
意、意业、
佛、法、僧、
戒。
应如是观:为身是梵行耶?乃至戒是梵行耶?
若‘身’是梵行者: 当知梵行则不清净;
当知梵行则为非法;
当知梵行则为浑浊;
当知梵行则为臭恶;
当知梵行则为秽污;
当知梵行则为尘垢;
当知梵行则为谄曲;
当知梵行则为八万户虫。
若‘身业’是梵行者: 当知‘身四威仪’则为梵行;
‘左右顾眄、举足下足’则为梵行。
若‘口’是梵行者: 当知‘音声’则为梵行;
当知‘语言’则为梵行;
当知‘心触’则为梵行;
当知‘舌动’则为梵行;
当知‘唇齿和合’则为梵行。
若‘口业’是梵行者: 当知‘语言’则为梵行;
当知‘所说作、无作’、称讥、毁誉,则为梵行。
若‘意’是梵行者: 当知‘觉、观、忆念、不忘、思惟、幻、梦’等,悉为梵行。
若‘意业’是梵行者: 当知‘想’是梵行;
‘施设’是梵行;
‘寒、热、饥、渴、苦、乐、忧、喜’等,悉是梵行。
若‘佛’是梵行者: 为‘色’是佛耶?
为‘受、想、行、识’是佛耶?
为‘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’是佛耶?
为‘一切神通、业报’是佛耶?
若‘法’是梵行者: 为‘正教’是法耶?
为‘寂灭、离涅槃’是法耶?
为‘生、非生’是法耶?
为‘实、非实’是法耶?
为‘虚妄’是法耶?
为‘合、散’是法耶?
若‘僧’是梵行者: 为‘向须陀洹果’是僧耶?
为‘得须陀洹果’是僧耶?
为‘向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果’是僧耶?
为‘得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果’是僧耶?
为‘三明、六通’是僧耶?
为‘时解脱’是僧耶?
为‘非时解脱’是僧耶?
若‘戒’是梵行者: 为‘戒场’是戒耶?
为‘十众’是戒耶?
为‘问清净、不清净’是戒耶?
为‘戒师’是戒耶?
为‘三羯磨和尚’是戒耶?
为‘剃发、法服、乞食’是戒耶?
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观察十种法。
(正思辨‘梵行法’) 又,知:过去无所至,未来无所有;
现在无作者、无知者、无受报者;
此世不至彼世,彼世不至此世;
为何等法是梵行?
梵行法为在何处?
谁有是梵行法?
此梵行法为是有耶?为是无耶?
为是色法耶?为非色法耶?
为是受、想、行、识法耶?
为非受、想、行、识法耶?
(正念‘无碍’观察、分别) 菩萨摩诃萨正念‘无障碍’观察、分别三世诸法平等,
犹如虚空,无有二相。
如是观者,智慧、方便无所挂碍。
于一切法而不取相,一切诸法无自性故;
于一切佛及诸佛法平等观察,犹如虚空;
是名:菩萨摩诃萨‘方便修习’清净梵行。
又复修习增上十法。
何等为十?所谓: (一)是处、非处智。
(二)去、来、现在诸业报智。
(三)一切诸禅三昧正受解脱垢净起智。
(四)众生诸根智。
(五)随诸欲乐智。
(六)种种性智。
(七)至一切处道智。
(八)无障碍宿命智。
(九)无障碍天眼智。
(十)断习气智。
是为十。
如是观察‘如来十力’甚深无量, 具足长养大慈悲心,
悉分别众生而不舍众生,亦不舍寂灭;
行无上业,不求果报;
观一切法如幻、如梦、如电、如响、如化。
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者: 以少方便,疾得一切诸佛功德。
常乐观察‘无二法相’,斯有是处。
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;
知‘一切法’真实之性;
具足慧身,不由他悟。”

梵行品 第十二(终)


(大正藏 第10册 No.0279 第0001页)
大方广佛华严经(80卷)卷第十七
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

梵行品 第十六
尔时,‘正念天子’白‘法慧菩萨’言: “佛子!
一切世界诸菩萨众,依如来教,染衣出家;
云何而得梵行清净、
从‘菩萨位’逮于‘无上菩提’之道?”

法慧菩萨言: “佛子!
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,
应以十法而为所缘,作意观察。
所谓: 身、身业、
语、语业、
意、意业、
佛、法、僧、
戒。
应如是观:为身是梵行耶?乃至戒是梵行耶?
若‘身’是梵行者: 当知梵行:
则为非善、则为非法、
则为浑浊、则为臭恶、
则为不净、则为可厌、
则为违逆、则为杂染、
则为死尸、则为虫聚。
若‘身业’是梵行者: 梵行则是:
行住坐卧、
左右顾视、
屈伸俯仰。
若‘语’是梵行者: 梵行则是:
音声风息、唇舌喉吻、
吐纳抑纵、高低清浊。
若‘语业’是梵行者: 梵行则是:
起居问讯、
略说、广说、
谕说、直说、
赞说、毁说、
安立说、随俗说、
显了说。
若‘意’是梵行者: 梵行则应:
是觉、是观、
是分别、是种种分别、
是忆念、是种种忆念、
是思惟、是种种思惟、
是幻术、是眠梦。
若‘意业’是梵行者: 当知梵行则是:
思想、
寒热、饥渴、
苦乐、忧喜。
若‘佛’是梵行者: 为‘色’是佛耶?
‘受’是佛耶?
‘想’是佛耶?
‘行’是佛耶?
‘识’是佛耶?
为‘相’是佛耶?
‘好’是佛耶?
‘神通’是佛耶?
‘业行’是佛耶?
‘果报’是佛耶?
若‘法’是梵行者: 为‘寂灭’是法耶?
‘涅槃’是法耶?
‘不生’是法耶?
‘不起’是法耶?
‘不可说’是法耶?
‘无分别’是法耶?
‘无所行’是法耶?
‘不合集’是法耶?
若‘僧’是梵行者: 为‘预流向’是僧耶?
‘预流果’是僧耶?
‘一来向’是僧耶?
‘一来果’是僧耶?
‘不还向’是僧耶?
‘不还果’是僧耶?
‘阿罗汉向’是僧耶?
‘阿罗汉果’是僧耶?
‘三明’是僧耶?
‘六通’是僧耶?
若‘戒’是梵行者: 为‘坛场’是戒耶?
‘问清净’是戒耶?
‘教威仪’是戒耶?
‘三说羯磨’是戒耶?
‘和尚’是戒耶?
‘阿阇梨’是戒耶?
‘剃发’是戒耶?
‘着袈裟衣’是戒耶?
‘乞食’是戒耶?
‘正命’是戒耶?
(正思辨‘梵行法’) 如是观已,
于‘身’无所取、
于‘修’无所著、
于‘法’无所住;
过去已灭、未来未至、现在空寂;
无作业者、无受报者;
此世不移动、彼世不改变;
此中何法名为梵行?
梵行从何处来?
谁之所有?
体为是谁?
由谁而作?
为是有,为是无?
为是色,为非色?
为是受,为非受?
为是想,为非想?
为是行,为非行?
为是识,为非识?
(正念‘无碍’观察、分别) 如是观察,
梵行法不可得故,
三世法皆空寂故,
意无取着故,
心无障碍故,
所行无二故,
方便自在故,
受无相法故,
观无相法故,
知佛法平等故,
具一切佛法故,
如是名为:清净梵行。
复应修习十种法。
何者为十?所谓: 处非处智。
过现未来业报智。
诸禅解脱三昧智。
诸根胜劣智。
种种解智。
种种界智。
一切至处道智。
天眼无碍智。
宿命无碍智。
永断习气智。
于‘如来十力’一一观察; 一一力中,有无量义,悉应咨问。
闻已,应起大慈悲心,观察众生而不舍离;
思惟诸法,无有休息;
行无上业,不求果报;
了知境界如幻、如梦、如影、如响,亦如变化。
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,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,一切佛法疾得现前;
初发心时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
知‘一切法’即心自性;
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”

梵行品 第十六(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