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正藏 第12册 No.0340 第0108页)
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
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

上卷

(佛境界,非‘六根、六尘’境界) 如是我闻。一时,佛在‘舍卫国’祇树给孤独园,
与大比丘众一千人、菩萨十千人俱。
复有欲界诸天子、色界诸天子及净居天子,
并其眷属无量百千,周匝围绕供养、恭敬听佛说法。

尔时,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
汝有辩才,善能开演。汝今应为菩萨大众宣扬妙法。”
时,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佛今令我说何等法?”
佛言:“童子!汝今应说诸佛境界。”

文殊师利菩萨言:
“世尊!佛境界者,
非眼境界、非色境界。
非耳境界、非声境界。
非鼻境界、非香境界。
非舌境界、非味境界。
非身境界、非触境界。
非意境界、非法境界。
无如是‘等、差别’境界,是乃名为:诸佛境界。
世尊!
善男子、善女人,有欲入于佛境界者,
以‘无所入’而为方便,乃能悟入。”

(于‘无为境界’而得菩提) 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?”
佛言:“童子!
我于‘空境界’得菩提。诸‘见’平等故。
‘无相境界’得菩提。诸‘相’平等故。
‘无愿境界’得菩提。‘三界’平等故。
‘无作境界’得菩提。诸‘行’平等故。
童子!
我于‘无生、无起、无为境界’得菩提。一切‘有为’平等故。”

时,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‘无为’者,是何境界?”
佛言:“童子!‘无为’者,非思量境界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非思量境界者,是佛境界。
何以故?非思量境界中,无有文字。
无文字故,无所辩说。
无所辩说故,绝诸言论。
绝诸言论者,是‘佛境界’也。”

(于‘烦恼’中求佛境界) 尔时,世尊问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诸佛境界,当于何求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
诸佛境界,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。
所以者何?
若:正了知‘众生烦恼’,即是‘诸佛境界’故。
此‘正了知众生烦恼’是:佛境界。
非是一切‘声闻、辟支佛’所行之处。”

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
若‘佛境界’即于‘一切众生烦恼’中求者,
诸佛境界,有‘去、来’乎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不也。世尊!诸佛境界,无来、无去。”
佛言:“童子!若诸佛境界‘无来、无去’者,
云何而言:若‘正了知众生烦恼’即是‘诸佛境界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
如诸佛境界‘无来、无去’,诸烦恼‘自性’亦复如是,无来、无去。”

佛言:“童子!何者是诸烦恼‘自性’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佛境界‘自性’,即是诸烦恼‘自性’。
世尊!若佛境界‘自性’异诸烦恼‘自性’者,‘如来’则非‘平等正觉’。
以不异故,于一切‘法’平等、正觉,说名:如来。”

(起‘贪瞋痴’处,是如来所住‘平等法’) 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汝能了知‘如来所住平等法’不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我已了知。”
佛言:“童子!何者是‘如来所住平等法’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一切凡夫起‘贪瞋痴’处,是‘如来所住平等法’。”
佛言:“童子!云何一切凡夫起‘贪瞋痴’处,是‘如来所住平等法’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
一切凡夫于‘空、无相、无愿法’中起‘贪瞋痴’,
是故,一切凡夫起‘贪瞋痴’处,即是‘如来所住平等法’。”

佛言:“童子!‘空’岂是有法?而言于中‘有贪瞋痴’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空是有。是故,‘贪瞋痴’亦是有。”
佛言:“童子!‘空’云何有?‘贪瞋痴’复云何有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‘空’以言说,故有。‘贪瞋痴’亦以言说,故有。
如佛说:比丘有‘无生、无起、无作、无为’,非诸‘行法’。
此‘无生、无起、无作、无为’非诸‘行法’、非‘不有’。
若‘不有’者,则于‘生起作’为诸‘行’之法,应无出离。
以‘有’故,言‘出离’耳。
此亦如是。若无‘有空’,则于‘贪瞋痴’无有出离。
以‘有空’故,说‘离贪’等诸烦恼耳。”

佛言:“童子!如是,如是。
如汝所说,‘贪瞋痴’等一切烦恼,莫不皆住于‘空’之中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
若修行者‘离贪瞋’等而求于‘空’,当知是人未‘善修行’,不得名为‘修行之者’。
何以故?‘贪瞋痴’等一切烦恼即‘空’故。”

(住‘无所住’,乃名‘正住’) 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
汝于‘贪瞋痴’为已出离?为未离乎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贪瞋痴‘性’即是平等。
我常‘住’于如是平等,是故我于‘贪瞋痴’非已出离、亦非未离。
世尊!
若有沙门、婆罗门自见‘离贪瞋痴’、见他‘有贪瞋痴’,即是‘二见’。
何谓‘二见’?谓:断见、常见。
所以者何?
若见自身‘离贪瞋痴’,即是:断见。
若见他身‘有贪瞋痴’,即是:常见。
世尊!
如是之人,非为‘正住’。
夫‘正住’者,不应于己‘见胜’,谓他‘为劣’故。”

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若如是者,住于何所,名为‘正住’?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
夫‘正住’者,无有‘所住’。住‘无所住’。是乃名为‘正住’之耳。
佛言:“童子!岂不以‘住于正道’为‘正住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若‘住正道’,则‘住有为’。
若住‘有为’,则不住于‘平等法性’。
何以故?
‘有为法’有‘生、灭’故。”

(佛心解脱,无有‘境界’可得) 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‘无为’是‘数’法不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‘无为’者,非是‘数’法。
世尊!若‘无为法’堕于‘数’者,则是‘有为’,非‘无为’也。”
佛言:“童子!一切圣人得‘无为法’,不有‘数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非诸圣人‘证于数法’。已得‘出离诸数法’故。”

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汝为成就圣法?为成就非圣法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我不成就圣法,亦不成就非圣法。
世尊!如有‘化人’,为成就圣法?为成就非圣法?”
佛言:“童子!‘化人’不可言‘成就圣法’,亦不可言‘成就非圣法’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佛岂不说‘一切诸法,皆如幻化’?”
佛言:“如是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一切诸法,如幻化相。‘我’亦如是。
云何可言‘成就圣法、成就非圣法’?”

尔时,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童子!若如是者,汝何所得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世尊!我得‘如来平等、无自性境界’。”
佛言:“童子!汝得‘佛境界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若世尊于‘佛境界’有所得者,我亦‘得于诸佛境界’。”

时长老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如来不得‘佛境界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汝为‘得声闻境界’不?”
须菩提言:“大士!圣心解脱,无有‘境界’。是故,我今无‘境界’可得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佛亦如是。其心解脱,无有‘境界’。云何而谓‘有所得’乎?”

须菩提言:“大士!汝今说法,可不将护‘初学心’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我今问汝,随汝意答。
如有良医,欲治人病。为将护病人‘心’故,不与‘辛酸咸苦’应病之药。
能令其人‘病得除差’至‘安乐’不?”
答言:“不也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。此亦如是!
若说法师为将护‘初学心’故,隐甚深法,而不为说;
随其意欲,演‘粗浅义’,能令学者‘出生死苦、至涅槃乐’?无有是处。”

说是法时,众中有五百比丘僧,诸漏永尽、心得解脱;
八百诸天子,远尘离垢、得法眼净;
复有七百诸天子,闻其辩才、深生信乐;
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(一切诸法,体相平等) 尔时,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
汝颇亦于‘声闻乘’而生信解、又以‘此乘’法度众生不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我于一切‘乘’皆生信解。
大德!我信解‘声闻乘’、
亦信解‘辟支佛乘’、
亦信解‘三藐三佛陀乘’。”

须菩提言:“大士!汝为是声闻?为是辟支佛?为是三藐三佛陀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
我虽是声闻,然不从他闻;
虽是辟支佛,而不舍大悲及无所畏;
虽已成正等觉,而于一切‘所应作事’未尝休息。”

须菩提又问言:“大士!汝云何是声闻?”
答曰:“我恒为一切众生说‘未闻法’,是故我为声闻。”
又问言:“汝云何是辟支佛?”
答曰:“我能了知‘一切诸法,皆从缘起’,是故我为辟支佛。”
又问言:“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?”
答曰:“我常恒觉‘一切诸法,体相平等’,是故我为三藐三佛陀。”

(‘正位’无差别,而‘诸地’有别) 尔时须菩提又问言:“大士!汝决定住于何地?
为住声闻地?为住辟支佛地?为住佛地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汝应知我决定住于‘一切诸地’。”
须菩提言:“大士!汝可亦决定住‘凡夫地’耶?”
答曰:“如是。何以故?一切诸法及以众生,其‘性’即是‘决定正位’。
我常住此‘正位’。是故我言‘决定住于凡夫地’也。”

须菩提又问言:“若一切法及以众生,即是‘决定正位’者,云何建立‘诸地差别’?
而言此是凡夫地、此是声闻地、此是辟支佛地、此是佛地耶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。譬如世间,以言说故,于虚空中,建立十方。
所谓:此是东方、此是南方、乃至此是上方、此是下方。
虽‘虚空’无差别,而诸‘方’有‘如是如是’种种差别。
此亦如是。如来于一切‘决定正位’中,以‘善方便’立于诸‘地’。
所谓:此是凡夫地、此是声闻地、此是辟支佛地、此是菩萨地、此是佛地。
虽‘正位’无差别,而‘诸地’有别耳。”

(已入‘正位’,非入‘正位’,行于诸地) 尔时,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汝已入‘正位’耶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我虽‘已入’,亦复‘非入’。”
须菩提言:“大士!云何‘已入’而‘非入’乎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应知此是菩萨智慧善巧。
我今为汝说一譬喻。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。
大德!
如有射师,其艺超绝。惟有一子,特钟心爱。
其人复有极重怨仇,耳不欲闻、眼不欲睹。
或时,其子出外游行,在于远处、路侧而立。
父遥见之,谓是其怨,执弓持箭、控弦而射。箭既发已,方知是子。
其人巧捷疾走、追箭。箭未至间,还复收得。

言‘射师’者,喻‘菩萨’也。
‘一子’者,喻‘众生’也。
‘怨家’者,喻‘烦恼’也。
言‘箭’者,此则喻于‘圣智慧’也。
大德!
当知菩萨摩诃萨以‘般若波罗蜜’观一切法‘无生’,
正位‘大悲’善巧故,故不于‘实际’作证,而住‘声闻、辟支佛’地,
誓将化度一切众生至‘佛地’矣。”

尔时,须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何等菩萨能行‘此行’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
若菩萨示‘行于世’,而不为‘世法’所染;
现‘同世间’,不于诸法起‘见’;
虽为‘断一切众生烦恼’勤行精进,而入于‘法界’不见‘尽相’;
虽不住‘有为’,亦不得‘无为’;
虽处‘生死’,如游园观。本愿未满故,不求‘速证无上涅槃’;
虽深知‘无我’,而恒化众生;
虽观诸法‘自性’犹如虚空,而勤修功德、净佛国土;
虽入于法界、见法平等,而为庄严佛‘身、口、意业’故,不舍精进;
若诸菩萨具如是‘行’,乃‘能行’耳。”

(诸菩萨了达‘世法、出离之行’) 尔时,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
汝今说此菩萨所行,非诸世间所能信受。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
我今为欲‘令诸众生永出世间’,说诸菩萨‘了达世法、出离之行’。
须菩提言:“大士!何者是‘世法’?云何名‘出离’?”
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德!
‘世间法’者,所谓:五蕴。
其五者何?
谓: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
如是诸蕴:
色如聚沫、受如浮泡、想如阳焰、行如芭蕉、识如幻化。
是故,此中无有‘世间’、亦无‘诸蕴’及以如是‘言说名字’。
若得是解,心则不散。
心若不散,则不染‘世法’。
若不染‘世法’,即是‘出离世间法’也。

复次,大德!
五蕴诸法,其‘性’本空。
性‘空’,则无二。
无二,则无‘我、我所’。
无‘我、我所’,则无‘所取、着’。
无‘所、取著’者,即是‘出离世间法’也。

复次,大德!
五蕴法者,以‘因缘’有。
因缘‘有’故,则无有‘力’。
无力,则无主。
无主,则无‘我、我所’。
无‘我、我所’,则无‘受、取’。
无‘受、取’,则无‘执竞’。
无‘执竞’,则无‘诤论’。
无‘诤论’者,是:沙门法。
‘沙门法’者,知‘一切法’如空中‘响’。
若能了知‘一切诸法,如空中响’,即是‘出离世间法’也。

复次,大德!
此五蕴法,同于‘法界’。
‘法界’者,则是‘非界’。
‘非界’中:
无眼界、无色界、无眼识界;
无耳界、无声界、无耳识界;
无鼻界、无香界、无鼻识界;
无舌界、无味界、无舌识界;
无身界、无触界、无身识界;
无意界、无法界、无意识界。
此中,
亦无: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、虚空界、识界。
亦无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
亦无:有为界、无为界、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等。
如是一切,皆无所有,定不可得。
若能入是‘平等’深义,与‘无所入’而共相应,即是‘出离世间法’也。

说是法时,会中比丘二百人,永尽诸漏、心得解脱,
各各脱身所著上衣,以奉文殊师利菩萨,而作是言:
“若有众生得闻于此甚深妙法,应生信受。
若不生信,欲求证悟,终不可得。”

(无得、无证,‘平等相’是一切法‘解脱相’) 尔时,长老须菩提语诸比丘言:“汝何所得?以何为证?”
诸比丘言:“大德!无得、无证,是:沙门法。
所以者何?
若有‘所得’,心则动乱。
若有‘所证’,则自矜负。
动乱、矜负,堕于魔业。
若有自言‘我得、我证’,当知则是‘增上慢’人。
佛言:“诸比丘!汝等审知‘增上慢’义不?
诸比丘答言:“世尊!如我意者:
若有人言‘我能知苦’,是不知‘苦相’而言我知;
‘我能断集、证灭、修道’,是不知‘集、灭、道’相;
乃至而言‘我能修道’,应知此是‘增上慢’人。
所以者何?
‘苦相’者,即:无生相。
‘集、灭、道相’即:无生相。
‘无生相’者,即是:非相。
‘平等相’是诸圣人于一切法得‘解脱相’,
是中无有‘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’如是等‘相’而可得者。
若有众生得闻如是‘一切诸法平等’之义而生惊怖,应知是为‘增上慢’者。”

尔时世尊即告之言:“善哉,善哉。
诸比丘!
如汝所说,如是,如是。
须菩提!
汝等当知,此诸比丘已于过去迦叶佛所,
从文殊师利童子得闻如是甚深之法,
以闻法故,疾得神通。今复得闻,随顺不逆。
须菩提!
若复有人,于我法中得闻斯义,生信解者,皆于来世见弥勒佛;
若未发大乘意,于三会中悉得解脱;
若已发大乘意者,皆得住于‘堪忍’之地。”

(文殊菩萨示现神通,化作‘兜率天宫’境相) 尔时,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
汝常于此‘阎浮提’中为众说法,今‘兜率天’上有诸天子,
曾于过去值无量佛,供养恭敬,种诸善根。
然生在‘天’中,耽着‘境界’,不能来此法会而有听受。
昔种‘善根’今将退失,若蒙诱诲,必更增长。
惟愿大士!暂往天宫,为彼诸‘天’弘宣法要。”

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以神通力,即于其处忽然化作兜率天宫,
如其所有,悉皆备足。
令善胜天子及此会中一切‘人、天’皆谓‘在于彼天之上’,
具见于彼种种严饰、园林池沼、果树行列、殿堂楼阁、
栋宇交临、绣柱承梁、雕窗间户、攒栌叠栱、磊砢分布。
称宝为台,庄严绮错。其台极小,犹有七层、或八层九层,
乃至高于二十层者,一一台上处处层级。
皆有众天女,盛年好色、手足柔软、额广眉长、面目清净,
如金罗网,常有光明。亦如莲华,离诸尘垢。
发言含笑、进止回旋、动必合仪、丽而有则。譬如满月,人所乐见。
笙篌琴瑟、箫笛钟鼓、或歌或啸、音节相和、妙妓成行、分庭共舞。
如是等事,宛然备瞩。

时,善胜天子见‘自宫殿及其眷属欢娱事’已,
心生疑怪,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奇哉,大士!
云何令我及以大众,瞬息之间,而来至此?”
尔时,长老须菩提语善胜天子言:“天子!
我初亦谓‘与诸大众皆共至于兜率陀天’,
而今乃知:本来不动,曾不共往彼‘天’之上。
如是所见,皆是文殊师利菩萨‘三昧神通’之所现耳。”

时,善胜天子即白佛言:“世尊!
文殊师利菩萨,甚为希有!
乃能以‘三昧神通’不思议力,令此众会不动本处,而言至此兜率陀天。”
佛言:“天子!
汝但知文殊师利童子‘神通变化’少分之力,我之所知‘无有量’也。
天子!
以文殊师利神通之力,假使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种种严好各各不同,
能于一佛土中,普令明见。
又以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集在一处状如缯束,举掷上方,不以为难。
又以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所有大海置一毛孔,
而令其中众生不觉不知、无所触娆。
又以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所有须弥山王,以彼众山,内于一山,
复以此山,内于芥子,而令住彼山上一切诸‘天’不觉不知、亦无所娆。
又以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其中所有‘五道众生’置右掌中,
复取是诸国土一切乐具,一一众生尽以与之,等无差别。
又以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,劫尽烧时,
所有大火,集在一处,令其大小如一灯炷,所有‘火事’如本无别。
又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、所有日月若于一毛孔,
舒光映之,普令其‘明’隐蔽不现。
天子!
我于一劫、若一劫余,说文殊师利童子‘三昧神通’变化之力,不可穷尽。”

尔时,魔‘波旬’自变其身,作比丘形,
在于会中,却坐一面,白佛言:“世尊!
我今闻说文殊师利童子神通之力,不能信受。
唯愿世尊!令于我前,现其神力,使我得见。”
尔时,世尊知是恶魔变为比丘,欲令众生善根增长,
故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汝应自现神通之力,
令此会中无量众生咸得善利。”

下卷

(‘断魔恶事’陀罗尼咒) 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受佛教已,即时入‘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’。
入此三昧已,起神通力,现于如上所说神变之事,
显然明着,皆悉现前。如佛所言,不增不减。预斯会者,靡不咸见。
是时大众睹此神力,叹‘未曾有’。同声唱言:“善哉,善哉。
诸佛如来为众生故,出现世间。
复有如是善权大士,同出于世,而能现此不可思议威神之力。”

尔时,恶魔见此种种神变事已,欢喜踊跃,礼文殊师利菩萨足。
合掌恭敬而向如来,作如是言:“文殊师利童子,甚为希有!
乃能现是不可思议神通变化,诸有闻者,孰不惊疑?
若有众生得闻此事、能生信受,假使恶魔如恒河沙,欲为恼害,终不能也。
世尊!
我是恶魔,常于佛所伺求其便,心喜恼害一切众生。
若见有人精勤习善,必以威力为其‘障碍’。
世尊!
我从今日,深发誓心:
但此法门弘宣之处,所在国土、城邑、聚落,百由旬内,
我在其中,譬如‘盲者’无有所作,不于众生而生‘侵恼’;
若见有受持、读诵、思惟、解释是经者,必生尊重、供给供养。
世尊!
我之俦党,乐于佛法而生‘留难’。若见有人修行于善,要加逼沮、令其退失。
我今为断如是恶事,说陀罗尼。
即说咒曰:

怛侄他阿么黎(一)
毗么黎(二)
耻(音:天以反)哆答鞞(三)
阿羯波你是多设咄𡀔(四)
誓曳(五)
誓耶末底(六)
输(去声)婆末底(七)
睒迷(去声,下两字同)扇底(八)
阿普迷(九)
普普迷(十)
地𠼝(十一)
阿契(十二)
莫契(十三)
佉契(十四)
弭履罗(十五)
阿伽(去声)迷(十六)
普罗(十七)
普罗普罗(十八)
输(上声,下同)迷输输迷(十九)
地𠼝地𠼝(二十)
阿那跋底(二十一)
耻哆答鞞(二十二)
讫里多遏梯(二十三)
讫里多毗(入声)提(二十四)
毗卢折(音之热反)担(音丁合反,二十五)
萨达摩婆拏(上声)拘(二十六)
曷写苏怛罗写陀路迦(二十七)
阿(入声)跋罗自多伊婆苏履耶(二十八)

世尊!
此陀罗尼拥护法师,能令其人勇猛精进、辩才无断,
一切恶魔无能得便,更令其魔心生欢喜,
以衣服、卧具、饮食、汤药、诸有所须,而为供养。
世尊!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此咒,日夜不绝,
则为一切‘天、龙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
摩睺罗伽、人、非人’等常所守护,一切‘怨憎’不能为害。”
佛语魔言:“善哉,善哉。
汝今说此陀罗尼,令恒河沙等无量世界六种震动。
魔王!
当知汝此辩才,皆是文殊师利童子神力所作。”

文殊师利菩萨以神通力,令魔‘波旬’说此咒时,
众中三万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(善胜天子在‘娑婆世界兜率天宫’建立道场) 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作是变已,摄其神力,
即告善胜天子言:“天子!
我今欲诣兜率陀天,汝可先往,令其众集。”

时,善胜天子闻是语已,
与其眷属右绕于佛及文殊师利等菩萨大众,于会中没(mò)。
须臾之间,到彼天宫。至天宫已,普告众言:
“汝等当知: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愍我等故,欲来至此。
汝等诸‘天’,皆应舍离‘放逸、诸乐’而共来集,为听法故。”

时,善胜天子作是语已,于天宫中建立道场。
其场广博,清净严好。以‘天’如意众宝所成。
东西三万二千由旬,南北一万六千由旬。
又于其中置无量百千师子之座。
其座高广、种种庄严。以‘天宝衣’而覆其上。

时,善胜天子严办道场及师子座已,曲躬合掌,
遥向文殊师利菩萨而作是言:
“我至天宫,所为事毕。唯仁降止,今正是时。”
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与诸菩萨一万二千人、
大声闻一千五百人及余无量百千天、龙、夜叉、乾闼婆等,
从坐而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于如来前没(mò)而不现。
须臾之顷,至兜率陀天,诣道场中,如其敷拟,各坐其座。

尔时,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化乐天、
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诸梵天众,递相传告,而作是言:
“今文殊师利菩萨在兜率陀天,欲说大法。
我等应共往诣其所,为欲‘听闻所未闻法、及见种种希有事’故。”
作是语已,欲色界中无量阿僧祇诸天子众,
于须臾顷,各从所住而来共集兜率天宫,
以文殊师利菩萨威神之力,其道场中悉皆容受,而无迫隘。

(‘四行’成就一切善法,各具足八种清净) 尔时,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
今此大众,悉已来集。愿以辩才,阐明法教。”
时,文殊师利菩萨普告众言:“诸仁者!
若诸菩萨住四种行,则能成就一切善法。 何等为四?
一者、持戒。
二者、修禅。
三者、神通。
四者、调伏。

(一)若能持戒,则成就:多闻。
(二)若能修禅,则成就:般若。
(三)若得神通,则成就:胜智。
(四)若住调伏,则能成就:心不放逸。
是故,我言:
若诸菩萨住于四行,则能成就一切善法。”

(‘持戒’得八种清净) 诸仁者!
当知‘持戒’具足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身行端直。
二者、诸业淳净。
三者、心无瑕垢。
四者、志尚坚贞。
五者、正命自资。
六者、头陀知足。
七者、离诸‘诈伪不实’之相。
八者、恒不忘失‘菩提之心’。
是名:持戒八种清净。

(‘多闻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多闻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敬顺师长。
二者、摧伏憍慢。
三者、精勤记持。
四者、正念不错。
五者、说释无倦。
六者、不自矜伐。
七者、如理观察。
八者、依教修行。
是名:多闻八种清净。

(‘禅定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禅定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常居‘兰若、宴寂’思惟。
二者、不共‘众人、群聚’谈说。
三者、于‘外境界’无所贪着。
四者、若身、若心,舍诸‘荣好’。
五者、饮食少欲。
六者、无攀缘处。
七者、不乐修饰‘音声文字’。
八者、转教他人,令得圣乐。

(‘般若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般若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善知诸蕴。
二者、善知诸界。
三者、善知诸处。
四者、善知诸根。
五者、善知三解脱门。
六者、永拔一切烦恼根本。
七者、永出一切盖缠等惑。
八者、永离一切诸见所行。
是名:般若八种清净。

(‘神通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神通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见一切‘色’无有障碍。
二者、闻一切‘声’无所限隔。
三者、遍知众生‘心之所行’。
四者、忆念‘前际’无碍、无著。
五者、神足游行,遍诸佛国。
六者、尽‘一切漏’,而不‘非时’。
七者、广集善根,而离诸‘散动’。
八者、如初发誓愿,恒为善友、广济众生。
是名:神通八种清净。

‘智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当知于‘智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苦智。遍知‘五蕴’。
二者、集智。永断诸‘爱’。
三者、灭智。观诸‘缘起’毕竟不生。
四者、道智。能证‘有为、无为’功德。
五者、因果智。知‘业与事’无有相违。
六者、决定智。了知‘无我、无众生’等。
七者、三世智。善能分别‘三世轮转’。
八者、一切智智。谓:般若波罗蜜于‘一切处’无不证入。
是名:为智八种清净。

(‘调伏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调伏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内恒寂静。
二者、外护所行。
三者、不舍三界。
四者、随顺缘起。
五者、观察诸法其性无生。
六者、观察诸法无有作者。
七者、观察诸法本来无我。
八者、毕竟不起一切烦恼。
是名:调伏八种清净。

(‘不放逸’得八种清净) 复次,诸仁者!
应知‘不放逸’亦以八法,而得清净。
何等为八?
一者、不污尸罗。
二者、恒净多闻。
三者、成就诸定。
四者、修行般若。
五者、具足神通。
六者、不自贡高。
七者、灭诸诤论。
八者、不退善法。
是名:不放逸八种清净。

(‘不放逸’有多种行道力) 诸仁者!
若诸菩萨‘住’不放逸,则不失三种乐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诸天乐、禅定乐、涅槃乐。

又,则解脱三恶道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地狱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。

又,则不为三种‘苦’之所逼迫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。

又,则永离三种畏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不活畏、恶名畏、大众威德畏。

又,则超出三种有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

又,则涤除三种垢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贪欲垢、瞋恚垢、愚痴垢。

又,则圆满三种学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戒学、心学、慧学。

又,则得三种清净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身清净、语清净、意清净。

又,则具足三种‘所成福’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施所成福、戒所成福、修所成福。

又,则能修三种解脱门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空解脱门、无相解脱门、无愿解脱门。

又,则令三种‘种性’永不断绝。
何者为三?
所谓:佛种性、法种性、僧种性。

诸仁者!
‘不放逸行’有如是力,是故汝等应共修行。

(‘不放逸’能断‘所治障’,成满三法) 复次,诸仁者!
菩萨所行‘六波罗蜜’一一具有三‘所治障’,
若‘住’不放逸,速能除断。
何等为三?谓:
自不布施、不欲他施、瞋能施者;
自不持戒、不欲他持、瞋能持者;
自不忍辱、不欲他忍、瞋能忍者;
自不精进、不欲他精进、瞋能精进者;
自不修定、不欲他修、瞋能修者;
自无智慧、不欲他有、瞋能有者。
如是名为‘菩萨六度’一一见有‘三障’差别、
‘不放逸行’之所除断。

复次,诸仁者!
菩萨所行‘六波罗蜜’各以三‘法’而得成满。
此三皆从‘不放逸’生。
何等为三?
布施三者,谓:一切能舍、不求果报、回向菩提。
持戒三者,谓:重心敬授、护持不缺、回向菩提。
忍辱三者,谓:柔和宽恕、自护、护他、回向菩提。
精进三者,谓:不舍善轭、无‘来、去’想、回向菩提。
禅定三者,谓:遍入诸定、无所攀缘、回向菩提。
般若三者,谓:智光明彻、灭诸戏论、回向菩提。
如是名为‘菩萨六度’一一三种能成满‘法’。
‘不放逸行’之所生、长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三十七菩提分’) 复次,诸仁者!
一切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
速得成就三十七种‘菩提分’等所有善法,证于诸佛无上菩提。
云何速成‘菩提分’法?谓: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四念处’圆满) 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‘四念处’不经勤苦、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耶?谓:
(一)观‘身处’无所有。
(二)观‘察处’无所有。
(三)观‘心处’无所有。
(四)观‘法处’无所有。
于一切‘法’皆无所得。如是名为:修‘四念处’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四正勤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‘四正勤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习?谓:
(一)诸菩萨虽恒观察‘一切诸法本来无生、无得、无起、无有作者、犹如虚空’,
而为‘未生诸恶不善法、令不生’故,摄心正住,勤行精进。
(二)虽观‘一切法无业、无果’,
而为诸众生‘已生诸恶不善法、欲令断’故,摄心正住,勤行精进。
(三)虽信解‘一切法空、无所有’,
而为‘未生诸善法、欲令生’故,摄心正住,勤行精进。
(四)虽知‘诸法本来寂静’,
而为‘已生诸善法、欲令住’故、不退失故、更增长故,摄心正住,勤行精进。

是诸菩萨虽恒观察‘一切诸法无有所作、无能作’者,‘体、相’平等,
是中无有‘少法’可得‘若生、若灭’,而常精进,修习不舍。
是则名为‘修正勤’耳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四神足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‘四神足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习?谓:
(一)诸菩萨虽永断‘欲贪’,而恒不舍诸善法,欲‘若身、若心’常修善行。
(二)虽观诸‘法’空无所得,而为‘化众生’勤行精进。
(三)虽了知‘心、识’如幻、如化,而恒不舍‘具诸佛法、成正觉’心。
(四)虽知诸‘法’无依、无作、不可取着,而恒随‘所闻’如理思惟。
如是名为:修习‘神足’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五根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习‘五根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习?谓:
(一)诸菩萨虽依‘自力’而有觉悟、不从他闻;然教化众生,令其了知、发生深信。
(二)虽无‘来想’、亦无‘去想’,而勤遍修行‘一切智行’。
(三)虽于‘境界’无念、无忆,而于其中不忘、不愚。
(四)虽以‘智光’开了诸‘法’,而恒‘正定’,寂然不动。
(五)虽常安住‘平等法性’,而断众‘翳障、戏论、分别’。
如是名为:修习‘五根’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五力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习‘五力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习?谓:
(一)诸菩萨修‘信力’时,一切‘外论’不能倾动。
(二)修‘精进力’,一切恶魔无能沮坏。
(三)以修‘念力’,不入‘声闻、辟支佛’地。
(四)修‘定力’故,疾得远离‘五盖烦恼’。
(五)以‘智慧力’,永不取于‘诸见’境界。
是则名为:修习‘五力’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七觉分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‘七觉分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耶?谓:
(一)诸菩萨于‘一切善法’恒不忘失,是修‘念觉分’。
(二)于诸‘缘起’常乐观察,是修‘择法觉分’。
(三)行‘菩提道’永不退转,是修‘精进觉分’。
(四)知法而足,无所希求,是修‘喜觉分’。
(五)远离‘身心散动’之失,是修‘猗觉分’。
(六)入‘空、无相、无愿、解脱’,是修‘定觉分’。
(七)离于‘生起学、习’之心,是修‘舍觉分’。
是名为:修‘七觉分’法。

(‘不放逸’成就‘八圣道’圆满) 又诸菩萨以‘不放逸’故,修‘八圣道’疾得圆满。
云何修习?谓:
(一)永离于‘断、常见’故,名:修习‘正见’。
(二)离于‘欲觉、恚觉、害觉’故,名:修习‘正思惟’。
(三)远离‘自、他,不平等’故,名:修习‘正语’。
(四)离于‘谄伪、不实相’故,名:修习‘正命’。
(五)离于‘怯弱、身、心事’故,名:修习‘正业’。
(六)离‘自矜、足、慢他心’故,名:修习‘正勤’。
(七)离诸‘惛愚’,名:修习‘正念’。
(八)息诸‘分别’,名:修习‘正定’。
是名:修习‘八圣道’分。

诸仁者!
我以如前所说之义,言:诸菩萨‘住’不放逸,
则得成就三十七种‘菩提分’等一切善法,证于诸佛无上菩提。

诸仁者!
此‘不放逸’菩萨入于如是‘菩提分法’已,则出一切‘生死’淤泥。
出‘生死’已,于一切‘法’都无‘所见’。
无‘所见’故,无‘所言说’。
无‘所言说’故,则得入于‘毕竟寂静’。

云何名为‘毕竟寂静’?
以一切‘法’非‘所作’。
非‘所作’故,不可‘取’。
不可‘取’故,无有‘用’。
无有‘用’故,不可‘安立’。
以之‘为有’,不可‘安立’。
以‘为有’故,应知即是:毕竟寂静。

说是法时,会中有一万二千天子,远尘离垢,法眼清净。

(无为、善行,有往、有复,是修菩萨道) 尔时,善胜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
“大士!云何名:修行菩萨道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天子!
若菩萨虽不舍‘生死’,而不为‘生、死、诸恶’所染。
虽不住‘无为’,而恒修‘无为功德’。
虽具修行‘六波罗蜜’,而示现‘声闻、辟支佛’行。
是名:修行菩萨道。

复次,天子!
若菩萨虽于‘空、清净’,而善示诸‘境’,亦不取于‘境’。
虽于‘无相、清净’,而善入诸‘相’,亦不执于‘相’。
虽于‘无愿、清净’,而善行‘三界’,亦不著于‘界’。
虽于‘无生、无灭、清净’,而善说‘生灭’,亦不受‘生灭’。
所以者何?
此‘调伏心’菩萨虽了知‘一切法空、无所有’,
然以诸众‘生于境界中’而生‘见着’、以‘见、着’故增长‘烦恼’,
菩萨欲令断诸‘见、着’,而为说法,令知‘一切境界是空’。
如说于‘空、无相、无愿’,‘无生、无灭’皆亦如是。
是名:修行菩萨道。

复次,天子!
有往、有复,名:修菩萨道。
云何名为‘有往、有复’?
观诸众生‘心所乐欲’,名之为:往。
随其所‘应’而为说法,名之为:复。

自入三昧,名之为:往。
令诸众生得于三昧,名之为:复。

自行圣道,名之为:往。
而能教化一切凡夫,名之为:复。

自得‘无生忍’,名之为:往。
令诸众生皆得此‘忍’,名之为:复。

自以方便,出于生死,名之为:往。
又令众生而得出离,名之为:复。

心乐寂静,名之为:往。
常在‘生、死’教化众生,名之为:复。

自勤观察‘往复之行’,名之为:往。
为诸众生说如斯法,名之为:复。

修‘空、无相、无愿、解脱’,名之为:往。
为令众生‘断于三种觉观心’故,而为说法,名之为:复。

坚发誓愿,名之为:往。
随其誓愿、拯济众生,名之为:复。

发菩提心、愿坐道场,名之为:往。
具修‘菩萨所行’之行,名之为:复。

是名:菩萨‘往、复’之道。

说此法时,会中有菩萨五百人,皆得‘无生法’忍。

(往诣顶礼普贤如来) 尔时,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大士!
我曾闻有‘一切功德光明’世界。
如是世界,在何方所?佛号何等?于中说法?”
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天子!
于此上方,过十二恒河沙佛土,有世界名:一切功德光明。
佛号:普贤如来、应正等觉。在此土中,演说正法。”
善胜天子言:“大士!
我心欲见彼之世界及彼如来。
惟愿仁慈!示我令见。”

时,文殊师利菩萨即入三昧。此三昧名:离垢光明。
从其身中放种种光,其光上彻十二恒河沙佛土,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。
种种色光遍满其国,彼诸菩萨见是光已,得未曾有,
合掌恭敬,白普贤如来言:“世尊!今此光明从何所来?”
普贤佛言:“善男子!
于此下方,过十二恒河沙佛土,有世界名:娑婆。
佛号:释迦牟尼如来、应正等觉。今现在彼,敷演法教。
彼有菩萨,名:文殊师利。住‘不退转’,入‘离垢光明三昧’。
于其身中放种种光,其光远至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。
一一世界光悉充满,是故今者,有此光明。”
彼诸菩萨复作是言:“世尊!
我等今者,皆愿得见娑婆世界、释迦牟尼佛及文殊师利菩萨。”

尔时,普贤如来即于足下‘千辐相’中,放大光明。
其光朗曜,过彼下方十二恒河沙佛土,入此世界,光悉周遍。
彼诸菩萨以佛光明,莫不见此娑婆世界及释迦牟尼佛、诸菩萨等。
此土菩萨亦见彼国及普贤如来并菩萨众。

尔时,普贤如来告诸菩萨言:
“娑婆世界,恒说大法。汝等,谁能往彼听受?”
众中有菩萨,名:执智炬。从座而起。白言:“世尊!
我今愿欲承佛神力,往娑婆世界。
惟愿如来,垂哀见许。”
普贤如来言:“善男子!今正是时,当疾往诣。”

尔时,执智炬菩萨与诸菩萨十亿人俱,头顶敬礼普贤如来,
合掌恭敬,右绕七匝,于彼国没(mò)。
譬如‘壮士屈伸臂’顷,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宫、
善住楼观中、文殊师利菩萨众会之前,
曲躬合掌、礼文殊师利菩萨足,而作是言:
“大士!汝所‘舒光’至于我国,
我世尊普贤如来、应正等觉,垂许我等,
来此世界,为见大士,礼事瞻仰、听闻法故。”

尔时,‘欲、色界’诸天子见彼国土诸来菩萨已,咸作是言:
“善哉,善哉!不可思议,甚为希有,甚为希有!
文殊师利善权大士,乃有如是神通变化,
以‘三昧力’放是光明,而能至彼上方世界,令诸菩萨疾来诣。”

此时,文殊师利菩萨复为大众广宣妙法。
众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诸天子众,深生信解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于兜率天宫所为事毕,
与诸菩萨、释、梵、四天王等无量诸‘天’及一切功德光明国土诸来菩萨,
不起于坐,于天宫没(mò)。一念之间,到于佛所。
皆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右绕七匝。
绕佛毕已。时,执智炬菩萨与其同类十亿人。前白佛言:
“世尊!普贤如来致问‘起居、少病、少恼、安乐行’不?”
于时,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,普观一切诸来大众,敕令复坐,
广为说法,莫不欢喜。

尔时世尊复告众言:
“汝等当知!
此文殊师利童子、执智炬菩萨,
为欲成熟无量众生,现此神通变化之事。
此二丈夫已能成就种种方便,获于深理智慧辩才,
已于无量阿僧祇劫施作佛事,为众生故,生于世间。
若有众生得见此二菩萨者,
应知则得六根自在、永不入于众魔境界。”

尔时,执智炬菩萨及所同来诸菩萨众,
入此国土、得见世尊、听闻法故,证无生忍。
既得忍已,右绕于佛,敬礼双足。
当尔之时,此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。
是诸菩萨即于佛前没而不现,须臾之顷,还到本国。

(嘱累劝学) 尔时,世尊告长老阿难言:“此法门,汝当奉持,广为人说。”
阿难言:“唯。世尊!此法门当何名之?云何奉持?”
佛言:“此法门名《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》。如是奉持。”

佛说此经已,善胜天子、长老阿难及一切世间天、人、
阿修罗、乾闼婆等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
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(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