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正藏 第08册 No.0251 第0848页)
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经序
二仪久判,万物备周。 子民者君君,育民者法其法也。
三纲五常以示天下,亦以五刑辅弼之。
有等凶顽不循教者,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,终不自省。
是凶顽者,非特中国有之,尽天下莫不亦然。
俄西域生佛,号曰释迦。 其为佛也,行深愿重,始终不二。
于是“出世间、脱苦趣”为其效也,
仁慈忍辱务,明心以立命,
执此道而为之,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。
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,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,何以导君子、训小人。
以朕言之则不然。
佛之教实而不虚,正欲去愚迷之虚,立本性之实,
特挺身苦行,外其教而异其名,脱苦有情。
昔佛在时,
侍从听从者皆聪明之士;
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。
既闻之后,人各获福白。
佛入灭之后,其法流入中国。
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,犹能化凶顽为善;
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。
如《心经》 每言空不言实,所言之空乃相空耳。
除空之外,所存者本性也。
所以相空有六,谓: 口空说相,
眼空色相,
耳空听相,
鼻空嗅相,
舌空味相,
身空乐相。
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,乃妄想之相为之空相。
是空相, 愚及世人、祸及今古,
往往愈堕弥深,不知其几。
斯空相, 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:
周之穆王,汉之武帝,唐之玄宗,
萧梁武帝,元魏主焘,李后主,宋徽宗。
此数帝废国怠政,惟萧梁武帝、宋之徽宗以及杀身,
皆由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。
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, 此等快乐世尝有之。
为人性贪而不觉,而又取其乐,人世有之者,何且佛天之地如。
为国君及王侯者,若不作非为,善能保守此境,非佛天者何如。
不能保守而伪为,用妄想之心,即入空虚之境,故有如是斯空相。
富者被缠,则淫欲并生丧富矣;
贫者被缠,则诸诈并作殒身矣;
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,则非仁人君子也;
其僧道被缠;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。
所以本经题云《心经》者,正欲去心之邪念,以归正道,岂佛教之妄耶。
朕特述此,使聪明者: 观二仪之覆载,
日月之循环,
虚实之孰取,
保命者何如。
若取有道、保有方,岂不佛法之良哉!
色空之妙乎!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(唐释慧忠撰) 夫法性无边,岂藉心之所度;
真如非相,讵假言之所诠。
是故,众生浩浩无穷,
法海茫茫何极。
若也广寻文义,犹如镜里求形;
更乃息念观空,又似日中逃影。
兹经喻如大地,何物不从地之所生;
诸佛唯指一心,何法不因心之所立。
但了心地,故号总持,
悟法无生,名为妙觉。
一念超越,岂在繁论者尔。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唐三藏法师玄奘译

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
照见五蕴皆空,
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! 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舍利子! 是诸法空相,
不生不灭,
不垢不净,
不增不减。

是故, 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;
无眼耳鼻舌身意;
无色声香味触法;
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
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
无苦集灭道;
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
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
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,
是大明咒
是无上咒,
是无等等咒,
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

即说咒曰: 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莎诃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(终)